從軍事科學的起步看中美兩國大博弈的優劣利弊
摘要
本文探討了中美兩國在軍事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理論基礎差異,以及這一些差異如何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反映出來,並延伸至當今兩國的戰略競爭。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通過馬克思主義、革命戰爭經驗和中西方理論融合創新的軍事科學體系,顯示出更高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戰略優勢。相比之下,美國依賴於克勞塞維茲的傳統軍事理論框架,導致在現代戰爭中的戰略思維相對滯後。儘管美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其軍事科學的戰略性與體系性不足,使其在與中國的長期博弈中面臨潛在劣勢。全面改革雖然極具挑戰性,但可能是美國維持不敗的唯一可能。
引言
中美兩國的軍事科學發展背景
美國的軍事基礎理論深受歐洲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這部經典著作將戰爭視為政治目標的延續,並提出了勝負三核心指標:人事物支配(降伏)、質能量投射(殲滅)、時空間控制(佔領)。這些指標在美國的軍事戰略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並對其戰爭行動計劃的制定有著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的軍事基礎理論主要源於馬克思主義與共產黨的革命戰爭歷史、和中西方理論的融合創新,包括工農革命、人民戰爭和持久游擊戰,以及毛澤東對於孫子兵法、戰爭論的融合創新,這一些經驗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的軍事思想,即戰爭是政治目標的延續,並且必須以黨的指揮為核心。
研究分析
美國勝負三核心指標:
-
人事物支配(降伏):這指的是在衝突或戰爭中支配敵方人員、組織結構和資源管理,最常見的一個事物就是商品與貨幣。同時降伏不僅是物理上的征服,也涵蓋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如打擊敵方士氣、促使敵方接受與符合自己的意圖。
-
質能量投射(殲滅):指的是戰場上對敵方力量的物理破壞,透過軍事手段直接削減敵方的戰鬥力。這可能包括對敵方軍隊的直接打擊、破壞敵方的供應線和基礎設施,以削弱敵人的戰鬥能力和持續作戰的能力。
-
時空間控制(佔領):這涉及在衝突中佔領和控制關鍵地理位置和區域。時空間控制對於戰略優勢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確保補給線的安全、提供戰略縱深,以及控制重要的交通路線和資源。
研究結果
在此我把這一些融合創新換算成克式指標衡量,就明顯可以看出在勝負三核心指標體系上,中國明顯更加先進。
中國勝負三核心指標:
-
人事物的關係-矛盾-支配(降伏):源於人民戰爭的經驗,中共強調在戰爭中對人員、組織和資源的統一控制和支配,並有效管理內外矛盾以達到降伏目標。
-
質能量的發生-運儲-投射(殲滅):源於工農革命的實踐,強調生產、運輸、儲存和戰鬥的一體化,這一體系可以稱為產運儲戰一體化。
-
時空間的精準-效率-控制(佔領):源於持久游擊戰的經驗,中共擅長靈活運用時空間優勢,以確保戰略主動性和長期戰鬥力。而既然持久戰經驗豐富,條件許可之下亦可以追求速勝戰。
這些勝負三核心指標體系的先進性,使中國共產黨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多次戰爭中,成功應對了美國的挑戰,展現了卓越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同時,中國共產黨擅長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正反合原理,因此在支配與反支配、殲滅與反殲滅、佔領與反佔領,通常會處於兩手都抓的狀態。
結論與建議
現代國家的博弈,就是體系、戰略、資源的綜合博弈,在比較美國與中國的優劣利弊之後,產生了諸多疑問: 為什麼美國的產運儲戰是分散式的???不太像是一種差異化戰略,因為與其說是分散式、不如說是分散亂,呈現一種自然的散亂狀態。
所以,美國的情況並非故意採用差異化戰略,而是本來就沒有這個體系,甚至不覺得自己居於落後、條件欠缺。透過比較就反證得出結論,中國在軍事科學的發展上,通過馬克思主義、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和中西方理論的融合創新,形成一套更加先進而且獨特條件的體系。使中國在多次戰爭中展現了卓越適應性和戰略優勢,可以說中國在政治、軍事領域也跟經濟領域一樣擁有後發優勢。相比之下,美國在政治領域自以為是、停滯不前,軍事領域則是故步自封於克勞塞維茲的傳統框架,因此在先發優勢至極之後就走向盛極而衰。
隨著中國藉由經濟發展、全球貿易彌補資源不足的短板,以及中國共產黨統一的正確戰略,領導中國在世界後發崛起,這一先進性將進一步鞏固並擴大。未來,中美兩國的軍事差距可能會愈加顯著,甚至可能導致美國在中美衝突中面臨類似於大清王朝的命運,遭遇到大英中國的降維打擊。
為了避免在未來與中國的博弈之中處於劣勢,美國應該盡快進行全面改革。雖然這種改革極具挑戰性,但可能是美國維持不敗的唯一可能。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