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用整体性学习,即把新旧知识链起来成网,而不是分割成一块一块。
作者用了三个观点和五个步骤来介绍整体性学习,如下: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个观点:
1、结构
相当于一座座城市,语文是一座,数学是一座。发达的城市,学有关的东西就会很快,例如学表达,写作。聪明人就是把新东西和老城市建立交易,联系越多越容易学,条条大路通新知识。完成自觉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习惯,很容易学好。也就是说,只要新知识能放进城市里,建立起来联系,那就很容易学。
已经成熟的结构有
-
感知结构:眼、鼻、耳、舌、手。最基本的结构,也发展的最好。
-
关系结构:各种关系,人人、人事等等。
-
基础数学结构:代数、函数等,用来简化其他学科内的关系。
2、模型
属于简化的结构,是城市的缩略图,是书的目录。模型的形式不限制,主要是为了压缩信息,将核心概念整合在一起,是城市的地基,最核心的部分,在模型的基础上引申出全部的知识。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句话。后续的新知识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联系和优化。模型可以改进和优化,比如用视觉化。
3、高速公路
城市之间的连接,例如正在学习生物,将其与熟悉的商业发展史建立联系。高速公路可以激发创造力,将常人眼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将知识变得更有弹性。
整体性学习的五个步骤
1、获取
①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来源尽可能质量高一点。得到、或者比较好的课程。
②信息要简化:废话删掉。用笔记流加适当图表。
(1)不要呆板、僵硬、貌似层次分明的笔记。
(2)在写下来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
③容量尽可能大:一年读2本和一年读100本的差别
④速度尽可能快:阅读方法要好,同时不能漏掉太多重点。推荐用指读法。
2、理解(停留在这一步就是死记硬背式学习)
①字面意思是什么,每个字母代表什么。
②怎么得来的,和上下文有联系吗。
③如果无法理解,就往更细的点拆分,直至理解。
3、拓展
①这才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用已有的模型来简化新知识的结构。
②分三种方式
4、纠错
①发现一些特例并指出,删除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联系,删除错误结论。
②不断实践,搞清楚是概念本身的问题还是理解问题;每种类型都实践下;每天都练练,不要临时突击。
5、应用:创造途径,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0、测试:伴随每一步,主要是改进技术
另外讲了信息的类型
1、随意信息:事实、日期、定义或规则,没逻辑和规律。可以用联想来处理(最弱的信息,最难进行整体性学习,尽可能赋予一点逻辑,在无序中找有序)
2、观点信息:存在争论的信息,用图表法来处理
3、过程信息:教你怎么行动的信息,如游泳,需要不断练习,可以用内在化、比喻法来改进。(强信息,可以直接唤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4、具体信息:信息和感官可以联系在一起(强信息,可以直接唤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5、抽象信息:有逻辑,但是没图像,非常抽象(看过《别闹了,费曼先生》,就知道费曼最过人之处就是别人看到的是抽象物理知识,而他看到的是实际生活)
信息处理的精髓即,将弱信息结构转为强信息结构。
讲了这样学习的好处
通过联想,所有的观点、知识都会变得有用,尝试将你的课程与感兴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任何所学知识都要发掘其实际的用处,特别是对于改进自身有什么实际用处。
(1)统计学──我利用统计学知识给本书起名字以及定价。利用谷歌搜索引擎,我尝试各种名字和价格,最终利用统计学决定了这个书名和价格最为吸引人。
(2)计算机──除了编程这种明显的应用之外,我还发现计算机科学是寻找问题的有用途径,纠错、算法都是可以借鉴到其他地方的有用思想。
(3)会计学──会计学能帮助我理清个人财务以及报税。运用基本的会计学原理整理我的个人财务,使它们看起来一目了然。
(4)经济学──经济学教会我重新看待金钱在社会中的价值,明白了金钱仅仅是物质交换的载体后,我的个人哲学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
(5)历史──历史是了解现在的工具,通过学习古代亚洲史能帮助我们看清现代中国、印度和日本的种种问题。历史就是照亮现在的一面镜子。
最后讲了如何提高效率
1、能量管理:关于能量管理,最好的一本书是《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健康与快乐的基础》(The Powerof Full Engagement)
2、保持整体性学习的闭环实践,而不是只做其中一部分。
3、不拖延,用周目标和日目标来分配工作
4、批量处理:《批处理:节省时间、减轻压力的20个小技巧》。
5、有序:某些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有随时记录想法的地方;坚持写清单和日历。
6、养成习惯并每天都坚持:《如何改变一个习惯》(How to Change a Habit)。
关于高效&快速学习,这里在补充一些内容,源自于《5分钟商学院》
其中也提到了快速学习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大量泛读
1、找资源:去得到或者豆瓣,检索关键词,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然后通过这些书,再找到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是很系统的相关书。
2、开始泛读:先花5分钟看序,5分钟看目录,找到作者梳理的框架逻辑,以及核心观点。然后花15分钟泛读,一定要略过故事、案例和证明;标注出概念、模型、公式和核心观点。最后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下自己的困惑和想法。
二、建立模型
1、将标注的概念、模型和公式分散写出来,然后建立、修正它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这其实类似于笔记流)
三、求教专家
1、一定要在建立好模型的基础上,去求教专家,有模型,你就有这个领域的全局观了,这样求教的时候,会有针对性,然后进而修正自己的模型。
四、理解复述
1、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的地方,就是你的薄弱点。找到薄弱点,然后重复二三四,再复述。很有可能你花了5小时泛读,3小时建模,2小时求教,剩下的10小时,都在复述上。
tips:例如得到上的专栏课程,课表就是模型,课后的问题就是求教专家,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就是在复述。关于快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先学最重要的主干部分,然后再补充枝叶,基本都是这样,大差不差。
何帆老师也有诸如此类的学习方法推荐
以上就是现阶段全部内容。
以上-2212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片笔记法也是一种底层学习方法
一张卡片主要分为这几个模块:摘录-转述-体验-行动
对应如何高效学习中的获取-理解-拓展-应用
区别在于,之前是把知识理出框架,然后往下走
卡片是把很小的知识点 走一遍
前者可能并没有很好理解 就应用了 后者是通透了
之前的重点是搭框架
框架有,但单点很垃圾
现在是把单点吃透
框架很好搭,用逻辑线即可。
以上-240416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