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依然摸鱼,不过临近周五也一直在等待央妈披露5月份的社融和货币投放数据。果不其然,卡着15号deadline出来的数据很炸裂。
继4月份的超预期崩盘,5月份的数据依旧一泻千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现在是怎样的一个形势了。
央妈也很无辜,钱也印了,授信也给了,怎么就没人加杠杆呢?总不至于让手工补息来背锅吧?
说到底,经济是一切交易行为的总和。但近期的感觉就是大家都捂着钱不愿意消费,满眼望去感觉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按照Dr Zhang的话说就是“到处都是最后一根稻草”,山雨欲来风满楼。
顺便也提供一些身边统计学的素材:
-
某同事端午节期间出了车祸,肇事方是看着像刚毕业的外卖小哥,下雨天穿雨披骑电驴导致视线不佳直接撞车上,出事之后直接坐地上开始哭,同事最后也没为难人家;
-
周末去吃烤鸭,偶遇商场里有家叫“鹿岛生活”的店,逛了一圈发现就是个国产特供穷人版MUJI(搞笑的是他俩店面还在同一层),结果生意还不赖,98%棉2%氨纶的T,会员价只要38一件,当然,是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
-
楼下的鲜丰水果倒闭后开始装修了,本来楼下底商一溜有2家专门卖水果的,现在只剩下一家主营蔬菜副营水果生鲜的勾庄直销;
-
某个周中晚上和对象一起去吃水煮鱼,饭点时候算上我们总共就三桌,邻桌坐了2男1女,吃饭时候吐槽日子不好过“应该感到高兴,又多活了一天”;
-
有几家之前吃过的店和同事推荐的还不错的店,最近都倒闭了;
-
最近逛B站总是能刷到莆田鞋,广州包和广州表的带货视频,美其名曰真假对比;
相较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非常有趣而不同的一点在于,研究对象(人)对研究结论是会有response的,很多情况下此类response会改变研究对象原本的行为,本质上是一个interactive的过程。 预期往往会自我实现。
在通缩趋势的大环境下,微观上每个人每个家庭基于预期缩减开支降杠杆是相当理性的,但在宏观上会导致合成谬误——整个经济最终如愿迈向通缩。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博弈论中的多重均衡,一旦悲观预期形成,整个局面会朝着最差的那个均衡点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已有预期,最后大家都烂在屎坑里。
跳出这个恶性循环需要一个正向的冲击。 目前来看这个冲击极大概率也只有政府出面来提供了,比如下个月的三中全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大家期待的可不仅仅是经济政策上的一份份文件了,真正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切切实实的体制机制改革。
问题是,经过多年的对舆论的管控、操纵和低智化引导,政策制定和操作空间都被极大压缩了,很难有一个中庸平衡的环境,回旋镖终究还是飞到了自己身上。
更何况,专制独裁往往和个人崇拜一体两面,后者对前者的神化势必导致绝对化的论调,也就扼杀了任何折中的可能性,加之官僚体系的放大,结果就是落地的政策措施越来越两极化,在偏离实事求是的路上一路狂奔。
所以,在此谨对下个月的大事抱中性偏悲观的看法,最近十来年,狼来了的故事也不止发生了一次。反正预测对了能吹逼,预测错了能赚钱,横竖不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