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区块链么?“

”不了解!”

“那么请你下载一个钱包,我今天会用DOGE 给你付小费!”

这是一段来自2016年,刚刚参加完香港比特币大会的一个after party,同行的老外同事跟酒吧的服务员说的话。

是啊,转眼这都2024年了;相信很多圈内的朋友都会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一轮的牛市看似来势汹汹,但却早已没有往年牛市的那种波涛汹涌和百倍标的的诞生。想当年EOS,ADA,ICP 这些天王级别的项目,动辄百倍,千倍,而现如今,为什么创造一个新的天王项目就这么难?看似光鲜的Eigen Layer, Starknet  这些为什么社区共识就是打造不起来?

核心是,这轮牛市,币圈再无市场高手。

当项目方为了营造欣欣向荣的TVL 而去给大矿主做舔狗的时候,当项目方为了高估值满足交易所上所条件割社区韭菜的时候,当一个个行业的大玩家掌控着上币、媒体各种通道的时候,其实谁在这个牌桌上有一席之位,早已确定。

Facaster → 不过是17年steemit 和币信的合体

Story Protocol → 不过是17年IPChain重新给VC定值的话术

Io.net → 不过是BAT + ICP 包了层皮重新在割一波

这些案例数不胜数。

那怎么来破这个局?

一针见血的来说,无解。因为需要一个在这个行业足够牛逼的老炮创始人/团队,既有通天手段,能够拿捏欧美VC,一线交易核心上币资源,又能够触及行业顶流媒体,宣发渠道,KOL的资源;即要规避这个行业里做市商 (Market Maker)那些借币出货的套路,也需要累积早年跟迪拜大哥玩在一起的魄力,毕竟这些人才是真实的早期币圈共识。

而这样的人,或者团队;要不然就早已财富自由,早就摇身一变成为各种“家办”,“流动性基金”吃大项目的积分。又或者身居交易所、或者某一线VC要位。人家凭什么要给散户谋福利呢?但是现在牛市过半,互不接盘,币安紧急调整上币新规的情况下;我相信,大佬们已经悄悄在选出一个团队献祭出来一个百倍项目。因为行业急需造富效应,不仅是散户如此,VC以及交易所亦是如此。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如何辨识这轮百倍?

在这里,我浅浅的分享几个观点,我的观点可能跟现在市面上的那些高高在上的VC以及交易所不一样,也请大家多多担待,毕竟在这个行业就是多一些思考,少走一些弯路。

1.市场层面:

项目会有相对较好的营销策略(注:这里的营销手段,不是发积分,积分是这个行业的毒瘤)。我指的好策略是那种能够把早年间那种大项目在深圳一个办公室从早到晚聊10个地推团队的激情启发起来,有合理的推广,搭建真正共识的方式,而不是再单纯看链上地址,TVL,和数据交互。

项目本身有较强背书;这里大概一个公式:一个大的一二线交易所投资 + 一个二线欧美/亚洲VC + 两到三家中等的VC (最好之前完全没有听过名字的那种,因为刚出来的VC 需要去打品牌和背书,投后一般都会往死里奶)。但是同时,不要太高估值,因为高估值在这个行业里面如果不是在二级上体现,那么一级市场的高估值都是耍流氓,这个我不管你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有多么豪华。

宣发和媒体:行业内的媒体和宣发途径可以时不时看到这个项目,一般来讲如果项目后面的传局人关系不错,大概率是跟这些媒体和宣发渠道有很多年的基础,发快讯、媒体都不会很贵。如果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就发了个10 条快讯,那基本可以远离这种项目了,创始团队基本是小白,媒体给的价格非常昂贵。

舆情处理:一个优秀的市场团队要懂得如何驱动和驾驭社区,而不是碰到舆情就一脸懵逼,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如果舆情发生后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并且让社区产生自驱,持续搭建共识。那这个项目绝对有成为百倍币的潜力。

2.运营层面:

社区数据:穿越牛熊的运营高手,基本都会有快速起量和起用户的方式。币圈用户真真假假,但是记住一个黄金比例:假设该项目上线3个月,拥有10w 用户,并且你自己评估下来,这10w 用户其中15%-20% 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合格以及成功的前期运营, 至少在这个行业真正完成出圈,并且找到足够多场外增量用户的情况下。

链上交互数据:这个其实也是考验项目的BD+公关+市场+运营的综合能力。一个好项目的链上交互一定懂得如何杠杆其他项目的功能和社区。那么项目对外的商务谈判、宣发、借势的能力就要一环扣一环;并且需要在行业里面有一定的关系和基础。

运营活动:整个运营的节奏从项目的发行,到TGE 的时间应该是非常丝滑的;用户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自知就开始使用项目的产品、开始交互。甚至都不会在意项目本身是否给出激励;一个好的项目应该在周期里面能够有良好的用户反馈和社区自驱帮项目去宣传,解读。

3.商务层面:

合作方:其实在这个行业里面跟项目跟项目发合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对于市场的热度和二级买盘的驱动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帮助。所以在寻找项目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这些项目是不是真的能够”向上社交“,以及撬动真实有效的合作。这里也总结了三个维度供大家参考:

合作项目的质量

合作项目的数量

合作项目的方式 (是否能够给项目本身带来更好的势能?)

4.产研层面:

项目造血能力:其实很多人会忽略这个板块。但其实这个真的非常重要,运营一个优质的项目,保底团队每月的花销大概在10w美金,这还不包括在TGE之前要打市场的费用。如果项目本身没有赚钱的能力,而是靠VC 融资进来的钱来烧,那大概率这个项目未来会通过抛售自己的token 来套现,也不会有什么长期的价值的体现。

项目的实用性:这里提到的实用性其实就是讲用户在交互项目的频次;这个项目在跟用户交互的时候是高频还是低频?你是不是每天能够使用这个产品?还是每个月?越高频次交互的项目,用户粘性越好,通常这类型项目不复杂 (uniswap),很好用。

项目创新性:创新分为两个不同的不同的维度:

  • 模式的创新 → Blast和Merlin就是属于这样的项目,项目在这一轮能够短期内累计大量TVL,冲用户地址数,核心原因是因为战队和积分的组合拳;但是这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的TVL大部分是雇佣兵形态的资金,这些资金除了吸血生态token,并不能给项目本身带来太大后期共识收益;往往最后还是让散户接盘。所以模式的创新,应该是能够带来真正的共识,哪怕这个共识建立的时间需要更长久,并不是一味为了上交易所KPI 而去革新。短期来看,模式的创新是能够让一个项目站在风口上,但是长周期来讲,其实技术的创新才更能够站的住脚跟。

  • 技术的创新 → Scroll 和 Eigenlayer 就是很好的案例,把币圈的时间周期拉长,其实大部分真实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创新才能够傲视群雄,但是这种类型的项目一般都需要穿越牛熊,才能够认证。不太建议短周期散户去过度关注这类型项目,大部分这种类型的项目也早在一级市场拥有了超高估值的价值铆钉。

项目开发以及产品迭代的速度:这个考验的是项目产研团队对当下行业市场的洞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类似Solv Protocol,Manta 这样的项目其实早就转型无数次才有他们当下的产品逻辑,不畏惧对自身产品的批判和叙事的转型,也代表了这个团队能够快速捕捉风口和机遇。

5. 团队层面:

在我看来,这一轮真正的高手一定不会站在台前。所以大部分可能百倍的项目,前面可能就是一个挂牌CEO或者是一些比较面生的小角色,甚至是匿名项目。虽然不能通过团队本身去发掘这些百倍标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避雷:

  • 清一色 Web 2 大厂出来的高管;这类型项目对于Web 3 来讲太多了,动不动融资上千万,因为有华丽的大厂背景,但是其实没有什么实质Web 3 操盘经验;往往还会带着想要降维打击的姿态。

  • 教授币;除非是老炮教授,或者专业知识真是过硬的;大部分教授币后面都有人,本质也是奔着割韭菜来的。所以本人不太看好这类型项目。

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实话说回来,做一个百倍项目在2024年的今天也非常具有挑战性。项目方要面对的不再是当年南山创新区跟你侃侃而谈拥有几万人的社区帮你快速建立共识;不再是没有监管的蛮荒之地;比特币也不再会回到3000美金。当今,在华尔街摩根斯坦利大楼下咖啡厅,伦敦金丝雀的码头旁,早已经簇拥着一帮整个世界的精英,虎视眈眈,看着这块已经逐渐成型的蛋糕;而散户们,可能真的,面对的是最后一个币圈的宏利期。

所以当你发现一个项目,它足够的优质,请跟随这个项目,把社区共识建立好。不要再左顾右盼,期待在麦田里面选到最大的那颗麦穗;因为往往坚持自己的看法,才能够成功屠杀巨龙,赚到自己该赚的那份钱。

我也呼吁行业里的高手们,是时候出手了,拯救行业的,不应该是躲在背后吸项目的积分,又或者是简单给出项目方一些建议,然后拿着极度不公平配比的顾问币,而是真正把共识传递出圈,牛市后半场,请亮剑。

Mirror文章信息

Mirror原文:查看原文

作者地址:0x6f6d1B31Ba3a639d063FcA4a6E1af7778BE54017

内容类型:application/json

应用名称:MirrorXYZ

内容摘要:ejxWD2kWNW0gOGGKDQo88T9pEKOqlpWo6ngD3Gz7mbM

原始内容摘要:9gvLBghyc0wbxDM_FCfnXrc6AVdE-EQAErfB5vdu4M0

区块高度:1434161

发布时间:2024-05-29 1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