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五种功德门
十一、一者近门——得生安乐世界
7、一念周圆贯穿始终,依正归命全体礼拜
弟子:师父讲过相尽性显、自显自解脱。《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圆觉经》上说:“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那么用无对心念佛、用清净心念佛、用休息心念佛就是五果门?
师:这是果的一角。因为佛的果地觉是大圆满的,即周遍圆满。我们若染著于清净,是清净一角;若染著于平等,是平等一角。这个地方不能堕,一染著就会堕入世俗。
我们的染堕十分厉害,比如有的人为了清净心念佛,就染著于清净心,别人和他说话,他说不要烦我,我在念佛,我这么清净!有的人打坐感到清净,别人说上殿,他说去,不要烦人!染堕!我们一旦染上,无论染上的是清净还是圆满,染著这个名言就会落入事相,落入事相就会堕入世俗所谓自身心安乐,就是障菩提门。
这个染堕一定要注意。**你提的这些角度也是一种法执。****我们怎么念?****真正的休息,不是名言的休息。念佛,真正的无染,不是名言的无染。名言的无染,若名言是实相,名言也可以。**不要把它当成一种执著,染上这种东西,然后堕入世俗,障我们的菩提道业。
弟子:是不是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或现行中觉悟、印契,就是即心即是?
师:这有混淆的地方,**这样提给人压力比较大,可能就被文字困住了。这个一念,可以很简单的理解,一念就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愿望、一个愿、一个愿心、一个愿行、一个愿的得,或者说一个愿的果,都可以。**要是把这一念当成贯穿始终的意思,就简单了。**一现行启发一切现行,这是最重要的修行方便。**以一现行,比如我们现在这一念,贯穿于我们未来的相续念中,这一念就为方便。
若是一念一念地砍断:这一念、下一念,念念相续。这样的念不是不行,但可能是一种渐次修行状态。若是以这一念,愿心、愿行、愿果,令其贯穿于我们作为始终,贯穿于我们从现行开始,乃至相续未来,乃至洗涤你对过去的回忆,这一念是有意义的。一念三世,这一念是贯穿现行的一念,就来得安乐,来得实在,也究竟,有意义。这个地方希望审思,这一念是贯穿始终的修法,不是把它砍成一段一段的。
我们一般的作为会一段一段地来,一段一段地来人心就起伏变化了。说一段一段地来,就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割裂的心。果地觉的心,果地觉周遍。果地觉是周遍的,周遍圆满的。这一念就很方便。我们现在学的这个果地觉的教法,这个果地的认知一定要十分地清晰。把我们分别、割裂、前后、过去、未来、现在这样的思维习惯化作一念,善始善终,始终如一的这样一个愿、这样一个果、这样一个力量摄化于此。说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这个佛力实际就是一念贯穿于始终。
弟子:净土平等缘起,为什么还有即心即是与心作心是的根性差别?
师:那不是根性。**即心即是、佛力不可思议、心作心是,这三者是蕅益大师为了使有情接触教法而给的进趣方便。**畅佛普度本怀皆是其平等缘起。佛果地觉、众生心、善知识心、我们的接受方法——要明白这些表达的差别。净土是畅佛本怀的教法,畅佛本怀怎么立根性?九界同归怎么立根性?凡圣同修,即是不立根性平等回施的事实。
多疑是我们的习惯,是学佛人的最大障碍,但又是最大动力。念佛可以用“疑”,只要敢于实践,你就可以破除疑虑。所以有疑就破除或觉悟它,这没问题。
净土教法畅佛本怀,平等救度,平等利益,平等回施,所以九界同归。同归怎么立根性?没法立根性!九界是哪一种根性?凡圣同修,九界同归,这都是不立根性,在佛的角度不判定我们根性,只是平等回施。
三辈九品是坚持自己业力的接受割裂、接受之异,没有随顺佛的愿力,没有随顺佛愿力。若随顺佛愿力则三辈九品不设。如出家、作诸功德、但信大乘教言——三辈九品是我们众生业力分的确认,是顺众生作为而设立,不是佛设,佛不设这些。
弟子:我随着师父讲的实践作愿,但有时会有粘着的东西?比如对乐受。
师:我们实践这个法可以运用七觉支分。你看看自己在哪个觉支分上方便。
弟子:乐受不想舍,苦受想舍。
师:不是这样的。假设你有乐觉支分的觉受了,你的乐觉支分一旦产生觉受了,你还在令它相续的时候,你有令它相继的概念,你就产生放逸了,就堕入世俗了,就称为染堕。觉支分就是不令它堕,它自然相续,*一个揭示一***个的。**我们在觉支分中会达成这样一个事实。
弟子:能不能教授七觉支的具体妙用?
师:时间所限,我们现在只能从业力角度相互撞击一下。可以下去查一查。可以设立七觉支分的课。他们专门倡印了七觉支分经,发过来后我们可以学习。
弟子:近门为什么是靠近的近?应该是进去的进吗?
师:这是翻译人的问题,过去在译经场上也会闹矛盾。昙鸾法师在《往生论注》上提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要是他翻译就不这么翻译。像“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他就不用草来表达佛的功德,他不这样设立了。另外这个近也有一种作意、推动、拉近的动态意识。他希望我们从凡夫心来进趣,这样一种动态的概念。他用这个概念使我们凡夫的心智与业力作为进趣到佛的国土。
弟子:礼拜门是仅限于礼拜这个动作,还是包括我所有触的感知?
师:在果地教言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是对我们众生的身口意等作为,用我们最亲近的东西来作提示。若讲六根六尘六识等等会变得麻烦,而用最简单的身口意智方便智——你认为自己有智慧,就可以观察;你有方便,可以回向;意念发达,可以作愿;口业通利,可以赞佛;身心健康或者躁动多动症,可以拜佛。
所以这是直接借用我们比较亲近的三业,不再假设任何过多东西,比如学问知识等等。直接把你拉过来,让你去实践,我们人人都可以作为了。如果再讲多,又变成要学习很多知识才能作为了。现在这样讲,你的身口意直接就可以作为。
**实际我们的见闻觉知都可以礼拜。包括我们的依报都可以礼拜,舍依报而供养。**比如到一个有鲜花的地方,你说把鲜花供养佛菩萨,令佛欢喜;或者说愿见妙华庄严,愿生彼国,都没问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没有一个坚固实法。佛法的活泼是一个教法中有无量方便,都可以实施作为,有法的相应就可以。
弟子:我有很多问题一直没问,我想请师父帮忙分析,让我看清本质。
师:**所有问题严格说都是实相,是我们自己挖掘的宝藏,也都是障碍、迷失我们的业障。**说是我们觉悟的实相,是依本而说;说是我们自己挖掘的宝藏,是每一个问题你都觉悟其实质;说是我们的障碍,因为你迷失在一个问题上,它就像一堵墙一样挡着你,不让你走动。
评论 (0)